直播团队在龙陵的果园直播销售农产品。通讯员宋竹节摄
聚焦
近年来,保山市从积极推进电商人才培育、直播电商扩面提质、智慧物流协同发展等方面着力,引导传统行业“触网”营销,助推咖啡、茶叶、石斛等农业特色产业提速提质,带动农户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注重电商人才培养
昌宁县将电商发展纳入县域经济战略布局,构建县级专班统筹、行业党支部指导、乡村党组织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组建综合协调、人才培训、直播销售、物流运输四大工作专班协同推进,出台《昌宁县关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推动乡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六条措施》,明确六大方向17项具体任务,为电商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助力优质农特产品搭上“云端快车”。
坚持“外引内培”双轮驱动策略,昌宁县“一把手”带头招商,县乡领导带队赴上海、杭州等地开展招商,成功引进月影电商、盒马鲜生、大润发超市等8家行业龙头企业。同时立足本地,在111个党组织领办的专业合作社中,有21户嫁接电商功能,19个乡村党组织积极探索电商发展新模式,构建起“电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高效供销网络,让优质农特产品走出深山、走向全国。
人才培养方面,昌宁县深化产教融合,依托“云上昌宁”供应链公司开展专业电商技能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在昌宁县职业学校建立电子商务校企产业中心,开设短视频营销、直播运营等实用课程,已培养169名专业电商人才。40余名村组干部主动转型成为新农人,通过直播带货带动群众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龙陵县树立“抓电商必须抓人才”的工作理念,将电商人才培育作为发展“先手棋”,单列10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人才工作,构建“引育管”全链条培养体系。依托“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等载体,打好“乡情牌”。截至目前,回引电商人才300余人,吸引外地人才100余人,培育出9户百万级、1户千万级销售大户。创新推行7天理论、14天实操电商人才的“7+14”孵化模式,依托职业中学、村播学院等平台培训学员600余人次,实现“结业即开播”。建立“一月一回访”机制,全覆盖跟踪116个直播团队,解决发展难题,确保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线上直播拓宽产品销路
“大家看,这是我们腾冲的饵丝礼盒。”“我们家的绿植好养活,好打理。”在腾冲市腾越街道朝阳电商物流园直播基地,销售人员及邀请来的直播达人正对着手机直播间的观众热情推介。在他们的直播间背后,是物流园打造的“前店后仓”模式——仓库对面的绿植养护基地、不远处的朝阳饵丝厂、豆腐馆、宣纸馆……主播们卖出的产品直接从智能仓发货,直播带来的流量,让附近企业发货的成本大大降低。
而龙陵县立足本地石斛、咖啡等特色产业优势,成立商务服务中心,引进非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服务中心,带动品斛堂、咳哩佬等商家入驻线上平台,实现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行。成立电商行业党委和电商办,统筹组织、工信、市场监管等16家部门资源,破解物流成本高、产品分散等痛点。
龙陵县以政策扶持、产品调度、利益联结、示范创建为抓手,推动电商与农业深度融合。出台联农带农奖补办法,县级每年安排资金60万元激励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建立农特产品调度机制,县级调度中心精准匹配13大类147个品种定期向电商经营主体(个体户)推送直播带货“优品”,推动石斛、土鸡、红茶等“龙陵优品”畅销网络。创新“党组织+合作社+电商+农户”模式,带动村集体增收70余万元。培育市级示范点5个、县级直播基地27个,打造“庭院直播点”48个。探索“节庆活动+电商直播+农特产品”发展模式,目前已举办电商直播大赛3场,线上成交额72.9万元。
智慧物流高效便捷
上午9时,腾冲市腾越街道朝阳电商物流园的分拣中心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操作员轻触电子屏,传送带上的包裹便自动分流:饵丝礼盒发往上海、草果包裹去往广州,而印着“丝嘉丽”商标的假发产品正装箱准备出口欧美。
这个占地仅13.1亩的园区,如今日均处理订单超8万单,正成为当地智慧物流的“神经中枢”。
2020年,在腾越街道党工委牵头下,朝阳村联合街道13个村(社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借助沪滇协作资金项目,建设腾冲市电子商务仓储集散分拨中心。
在项目建成初期,朝阳村提出仓储物流对外招商问题需求清单,其余党建共同体内村(社区)主动认领清单,提供宣传服务,向辖区内电商物流企业积极宣传朝阳电商物流园情况,助力企业招商入驻。
“我们带着这些需求多方考察,力求解决遇到的问题。”朝阳村委会主任陈小平翻开工作日志介绍,“2021年成功引入的腾冲滇阳商贸公司,如今已串联起周边2000多户农户的产销链;浙江发制品企业丝嘉丽看到招商信息后迁入园区,现在,他们的假发通过智能仓配,出厂效率提升30%。”
在分拣中心控制台,负责人杨柿蕊向记者演示了智能化分拣系统。包裹经过扫描仪瞬间,系统自动识别尺寸、重量及配送区域,像“智慧大脑”般指挥它们分流到对应格口。
“这套设备能让分拣效率提升30%。”杨柿蕊一边介绍一边调出数据大屏:集成美团优选、韵达快递等平台数据,日均处理订单超8万单。平台的实时订单流如蛛网般延展,最远触达黑龙江漠河的村级服务站。
这种智能化正在重塑乡村就业形态。“依托电子商务仓储集散分拨中心,朝阳村也在积极探索‘党建+电商物流’模式,已组织返乡大学生、农村劳动力、留守妇女等到园区开展直播带货、网店运营、短视频运营等培训20余期。”陈小平介绍,物流园场地租赁年增收65万元,13个村(社区)享受7%的保底分红。
村民骑车5分钟到岗,“赚钱和顾家两不误”的优势,留住了大量劳动力。“我现在的月薪6000元,比在外省打工时还多1000多元。”在假发加工区上班的村民刘丽仙笑着说。像刘丽仙这样转型为技术工人的村民已有50人,最高月薪可达8000元。“物流园里有3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平均工资达4000元。”杨柿蕊介绍。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李建国杨艳鹏
通讯员:杨焱淼秦晴陈平凤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戴菲
114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