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路过巷口的早餐摊,突然听见老板手机里飘出"一剪梅,真情像草原广阔"的调子。正跟着哼两句呢,刷到消息说:写这首歌的陈彼得老爷子,6月14号在成都安详走了。算起来,他82岁的人生旅程,像极了自己写的《一条路》——从成都出发,绕过大半个世纪的弯,最终踩回了故乡的青石板。
好多人不知道陈彼得这个名字,却能跟着《阿里巴巴》的节奏晃脑袋,或是在《一条路》里听见自己的半生。1944年他生在成都,5岁跟着父母去台湾,可抽屉里始终压着张泛黄的老照片——少城公园的茶铺、锦江边上的吊脚楼。2018年他回杜甫草堂,站在"野老篱前江岸回"的石碑前突然掉泪:"杜甫当年也是漂泊的人啊。"后来病中他把《成都府》谱成歌,吉他弦一拨动,"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就成了刻进骨髓的乡音。
展开剩余70%有网友翻出1987年他头回回大陆探亲的视频,老爷子攥着登机牌念叨:"回家哪需要理由,这是人的本能。"就像他写的歌总有股韧劲儿,《一剪梅》里"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是坚韧,《青玉案·元夕》里"东风夜放花千树"是深情。晚年他在宽窄巷子快闪唱《我的祖国》,白发老爷子抱着吉他往人堆里一站,台下卖三大炮的大姐、遛弯的大爷全跟着掉眼泪,那场面现在看视频还起鸡皮疙瘩。
"原来《一剪梅》是他写的!"网友"巷子口的阿婆"的感叹,戳中了无数人的童年。有人翻出磁带里的《阿里巴巴》:"小时候跟着唱'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哪知道作者心里装着整片故乡的月亮。"更让人破防的是《同一首歌》的老视频——他上台第一句就说"我是中国台湾省台北市的陈彼得",台下掌声响得像要掀翻屋顶。网友"弦上的月光"说:"老爷子在《经典咏流传》唱辛弃疾的词,白发配吉他,弹幕里全是'爷爷慢点唱',现在才懂那是怕乡愁太沉啊。"
有个叫"老成都的茶碗"的评论特别戳心:"他在苦难时离开,在美好时回来,走的时候成都的栀子花正开。"想起他晚年在成都街头晃悠,吃碗甜水面都要掏出手机记旋律,把火锅店里的吆喝、菜市场的讨价还价都写进歌里。网友"琴弦上的烟火"说:"去年在宽窄巷子见过他,拎着菜篮子跟卖糖油果子的阿姨唠嗑,转头就把四川话编进了《成都府》,这才是把根扎进土里的人啊。"
陈彼得走后,成都的茶馆里、过街天桥下,总有人抱着吉他哼他的歌。从《一剪梅》到《青玉案·元夕》,从台湾乐坛的"音乐才子"到大陆观众心里的"乡愁歌者",他这辈子写了三百多首歌,首首都是回家的路。就像网友"归雁"说的:"老爷子不是离开了,是把自己变成了音符,飘在成都的烟火气里,飘在每个想家的人心里。"
陈彼得留下的何止是旋律?他用歌把乡愁写成了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让《诗经》《宋词》在吉他弦上活过来,更把"回家"二字唱成了跨越海峡的共鸣。当我们还能哼着"一剪梅"走过老街,当《成都府》的调子还在杜甫草堂回响,这位把根扎进故乡的老爷子,就始终在我们歌里活着、笑着,用音符告诉每个漂泊的人:只要想回家,永远不晚。
发布于:河南省114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