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听过那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经》里最有名的一句话之一,讲得就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阴阳。什么是阴阳?简单说,世间一切事物,凡是相对的、相互作用的、此消彼长的,都可以看作阴阳,比如天是阳、地是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动是阳、静是阴。它们不是死对头,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生相制,缺一不可。所以古人早就说了,“阴阳的道理”,其实就是自然万事万物的道理。
我们再看《黄帝内经》怎么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句话非常有分量,说的是: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人的精神气血就安定健康;要是阴阳分裂、不能协调,那精气就散了,人也就危险了。中医看病最根本的,不是盯着某一个症状死磕,而是看你的阴阳是不是协调,是不是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上。古人说“以平为期”,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动,而是动中有平、变中有序。
阴阳的“对称”与“互根”,其实就是这么个意思:一方面,两者相对而立,互相制约;另一方面,又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阳是动的、升的、热的,阴是静的、降的、冷的,看起来互相对立,但它们在一起才构成完整的生命。比如说,阳气推动血液运行,但血液是阴性的物质,没有这个“水”,光有“火”就烧干了;反过来,血液要运行也离不开阳气的推动。所以阴阳之间,是一个极其微妙、互为根本的关系,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那我们接着往下看,《周易》有一句话特别关键:“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句话意义非常深远。乾为天、属阳,是万物开始的根源;坤为地、属阴,是万物滋生的载体。你看,地是“顺承天”,就是地依附于天运转,阴依赖于阳来运作。这就体现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阳主阴从。阳是主动的、领导的力量,阴是顺应的、被动的承载。这不是说阴不重要,而是告诉我们,生命的发动机是阳气,阴阳虽然对称,但不是“平等对等”的静止关系,而是“阳在前、阴在后”的动态配合。
《素问》也有句类似的话:“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很多人一听这句话会迷糊,阳是“给予正确”的,阴是“做主承载”的?其实从中医来看,这句话和前面的“阳主阴从”是一体两面的。阳负责启动,阴负责承载;阳像太阳,提供光和热,阴像大地,把这些能量变成生命的具体形态。这是一种分工合作,但主次分明。还有一句经典的话更能说明问题:“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冬因藏。”什么意思?万物的生长收藏,是因为天有春夏秋冬的运行。这也是一种“阳在前、阴随后”的顺承关系。
我们再看一些关键句子——“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是说阳一动,阴才跟着生长或收藏。还有“阴静阳躁”,意思是阴是静态的、稳定的,阳是变化的、活跃的。所以当阳气不稳、太躁,就容易破坏阴阳的平衡。再如“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讲的是要维持阴阳之道,关键是阳气要稳定、内藏、紧密,不能虚浮乱跑。你看,这些话其实都在从不同角度说明一点:阴阳对称虽然是基础,但阳气的主导作用是调节一切的关键,阳出了问题,阴也跟着乱。
古人用几千年的智慧,通过《易经》和《内经》等经典,提出了“阴阳对称”与“阳主阴从”的大道理。这不是简单的“两个对立的力量”,而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协调系统。阴阳互根、互补、互为主从。阴不能没有阳的推动,阳也不能离开阴的滋养。从临床来看,扶阳不是偏激地“只补阳气”,而是用阳来调动阴,恢复全身的阴阳平衡。所以中医的核心,从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抓住“阴阳”的本质规律,在动静之间、升降之间、主从之间,调出一个人的“和”。这,才是真正的中医之道。
114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